2025年10月,南亚地缘政治上演惊天反转:印度外长苏杰生与阿富汗塔利班外长穆塔基在新德里握手言和,共同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。
双方宣布“共享”瓦罕走廊——这条连接中国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的狭窄战略通道,瞬间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。 印度计划借此绕过老对手巴基斯坦,直插中亚腹地;阿富汗塔利班则为了突破国际孤立,选择与昔日仇敌合作。
几乎同时,巴基斯坦战机对阿富汗境内发动空袭,沙特紧急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。 中国家门口的瓦罕走廊,正被拖入一场危险的棋局。
印度和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反转,堪称2025年南亚最戏剧性的地缘政治变局。 四年前,印度还曾紧急派遣C-17运输机向阿富汗前政府军运送武器,试图阻挡塔利班的进攻;
如今,印度外长苏杰生却公开称阿富汗为“毗连邻国”,尽管地图上两国根本不接壤。 这场化敌为友的戏码,核心动机直指巴基斯坦——苏杰生明确表示,“巴基斯坦是印度和阿富汗的共同威胁”。
印度为拉拢阿富汗塔利班开出了难以拒绝的价码。 政治上,印度将驻喀布尔的“技术代表团”升级为大使馆,变相给予塔利班政权外交承认;经济上,印度承诺援助6个发展项目、提供20辆救护车和教育奖学金;
军事上,印度直接帮助阿富汗建立防空系统,甚至计划部署米格-29战斗机和无人机防御设备。 这些措施精准击中塔利班政权当前国际孤立、经济困顿的软肋。
阿富汗塔利班的转向同样充满实用主义色彩。 尽管四年前他们还缴获过大量印有“印度制造”的武器,但面对国内严峻的生存压力,塔利班选择搁置历史恩怨。阿富汗外长穆塔基不仅将印度称为“第一响应者”,还保证“阿富汗领土不会被用于攻击他国”——这句承诺恰好为印度未来的军事介入提供了法理借口。
双方合作的焦点迅速锁定在瓦罕走廊。 这条全长约106公里、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狭窄通道,连接中国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,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要道。
印度计划将其变为进入中亚的“新通道”,从而彻底绕过巴基斯坦的传统贸易路线。 更关键的是,印度还打算在走廊部署雷达系统和军事观察站,直接监控中巴经济走廊的动态。
印度的战略野心立刻引发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应。 2025年10月10日,巴基斯坦空军出动JF-17“枭龙”战机和“翼龙”无人机,对阿富汗境内的巴基斯坦塔利班(TTP)目标发动空袭。 巴军方发言人直言,此次行动是对印度在阿富汗扩张的直接回应。
巴基斯坦的反制早有铺垫。 2025年9月17日,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《共同战略防御协议》,规定对任一国家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双方的攻击。
这份协议彻底改变南亚力量平衡:沙特不仅向巴基斯坦提供资金和军事支持,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甚至暗示,该协议可能覆盖巴基斯坦的核威慑力量,以此警告印度。
沙特的介入背后藏着复杂算计。 作为逊尼派领袖,沙特希望借助巴基斯坦制衡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;同时,巴基斯坦是沙特石油的重要买家,双方年贸易额超百亿美元。 沙特在支持巴基斯坦的同时,也悄悄与阿富汗塔利班保持联系,为自己留足后路。
瓦罕走廊的动荡直接牵动中国神经。 这条走廊距离新疆仅百余公里,是中国西部边境安全的关键屏障。 中国已在边境建立“党政军兵警民”六位一体的防控体系,并部署雷达和无人机监控系统。印度炒作“中国对瓦罕走廊感兴趣”,试图将自身军事前探包装成对“中巴经济走廊延伸”的防御性反应。
中国对瓦罕走廊的态度始终审慎。 外交部多次强调,走廊开放需满足三个条件:阿富汗局势稳定、恐怖主义得到遏制、基础设施具备通行能力。 尽管2024年1月阿富汗建成小帕米尔公路,理论上为贸易创造可能,但中国更关注边境安全与反恐实效。
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冲突迅速升级。双方在杜兰德线附近激烈交火,阿富汗塔利班宣称占领25个边境哨所,巴基斯坦则放出视频证明摧毁对方多个营地。 冲突导致边境口岸关闭,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庇护恐怖组织。
印度在阿富汗的布局充满现实挑战。 瓦罕走廊冬季大雪封山,后勤保障困难;塔利班政权能否有效控制走廊沿线仍是未知数。 而巴基斯坦在沙特的支援下,已明确划出“红线”:任何对其主权的威胁都将招致迅速回应。
这场博弈折射出南亚权力格局的深层变动。 印度试图通过阿富汗打破长期被巴基斯坦封锁的战略困境;阿富汗塔利班则用战略通道换取生存资源;巴基斯坦在“背叛”中被迫两线作战。 瓦罕走廊从地理通道变为地缘政治符号,背后是大国利益的激烈碰撞。
实盘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