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“志”难忘
□ 凌龙华
初中毕业会考,在镇中(我就读的是乡中),每场考试前,排好队进场。考前休息,则在镇中大礼堂,大礼堂有高台,高台用土夯成,上悬标语,颇具气势。
之所以印象深刻,缘自一道考题——解释成语“永志不忘”的“志”。直到走出考场,那个加点字“志”还像陀螺一样在脑海里旋转。那是1981年夏天,革命样板戏影响犹存,“同志”“志气”豪情万丈。我未能答对题,问号拉伸成感叹号,憾与悔,伴岁月流逝却难磨灭。
乡中学生填志愿,不过是老师与家长意愿的投射,事实上也是那个时代意志的体现。首选“跳龙门”,跳出“农”门,免费读中师。有幸又百般无奈,我考上了中师。下了拖拖沓沓的绿皮列车,方知大城市远着呢——学校同样在乡村。莫非,不情不愿也是“志愿”一选项?
父亲排行“志”字辈,名“志勤”。“勤”为农人本色,“志”不离泥土未必天地广阔。村中旧有认城隍老爷作干爹习俗,本地城隍俗姓刘,父亲就又有个刘姓小名。这在“破旧立新”的时代潮流中,显然落伍,缺乏昂扬“斗志”。因而,我对父亲之“志”不以为意;让我留意并感亲切的,倒是父亲用红漆写在扁担与箩筐上的“勤”字。父亲把它简写成“井力”,一笔一画,一“井”一“力”,恰似奋力挖井、挥汗锄禾,极有力量。现在回想,那不就是本义上的“志”吗——父亲是在“做标记”,我则“记住”了,歪打正着,当永志不忘啊。
展开剩余60%“之于心”。且看篆体“志”,上“㞢”下“心”。“屮”离地为“㞢”,行走踩下足印。动态作动词,“做标记”“记录”;终结留痕,便是“标识”“印记”。因而,记在心上,记录在册,小处为标志,大处存史志,可能是“志”之初衷与鸿愿。《说文》释:“志,意也。从心㞢,㞢亦声。”并说明,“志,古文识”“识,记也”。《桃花源记》中有描述,“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”。《项脊轩志》中写道,“余既为此志,后五年,吾妻来归”。“聊斋”志异,“搜神”志怪,“志”既是取材行为,也是写作成果。
“旗帜鲜明”,“帜”可辨识,也属“标识”。又,“志”通假“痣”(实为后起字),细究亦有关联——“痣”长在皮肤上,抹不去,印记深刻,惹眼。
“言以志”。异体字“誌”,同样显示了字义的某种微妙,不可言而可意会。缘起“意”,呈现“志”。于物可编修为“方志”“杂志”,于人则生发为“意气”“志气”。孔老夫子总结自身,有一句相当自信又自觉的话,“吾十有五志于学”,即少年时就立志求学,而且一立志就矢志不渝。这得多大志向,又具多大意志!孔夫子被尊为圣人,“万世师表”,志存高远;但他老人家接地气,“志趣”满满,情怀骀荡。《论语》中被高度认同并竭力点赞的“理想”境界竟如是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生活气息,浪漫气息,扑面而来。
“在心为志”。“志士”壮怀激烈,“同志”志同道合。志不可强求,也不可轻率移、轻易夺。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“有志者事竟成”,这样的名言,历来为人引用,并借题发挥。
忽然想到乡间俗语“想出来的(是)志气,教出来的(是)臭气”,话粗理不糙。由此,忆起小学时谈理想,在一片“当科学家”“做共产主义接班人”的宏大语境中,一小男生吞吞吐吐说出他的理想——想当饮饲员!
小男生名“志远”,中草药中有“远志”一味。扯远了,发一噱。
发布于:江苏省实盘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